刘斌书画作品赏读

2015-01-07 16:00:00
大笃堂
原创
10340

刘斌近照


孤冷清虚 散淡奇逸

——刘斌书画作品赏读


个人的生活史是理想与现实纠葛磋磨的综合体。再加之社会机制又将人的环境资源三六九等,由此便产生了欲望满足中的自我奋斗。

陈丹青先生曾对文化集权模式中所导致的基层溃空表示忧虑。这种状态几乎贯穿于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,而且更被近三十年来的文化经济浮象所加剧。在工业化的语境中,乡村与城市的隔膜与对抗,以及城镇梯队之间的利益链条关系,使得乡土空间中的文化意识严重凋敝。

若将上述文字并置来看,矛盾显而易见,却也现实存在。

刘斌与我同窗,中师毕业后,回乡工作,在世俗而真切的生活磨砺中,理想往往不是浮在表层的油花,而是沉在碗底的佐料。在众多同学都被生活庸常所同化时,刘斌一直倔强地存在,同时也成为基层美育工作的重要补充。

其实,我们都曾经历过一种恐惧。这种恐惧起初是被模件化了的社会规定,逐而演化成为自我的内心孤独。孤独有着层次之分,初级者令人无助,近似寂寞,是一种刻意疏离集群,而又害怕不被接受的矫情冲动。深刻的孤独,是那种身不由己的苍凉自足。一个优秀的灵魂,可能与孤独的体味成正比。对孤独的忍耐和享受,也是精神前行的内在动力。

刘斌是孤独的慧者。二十年前的初识,他似乎总是高过我们几筹,深切的思维,别样的表达,构筑了他自我完善的精神世界。对于艺术,他是那时为数不多能够跳脱出技法思维拘囿的同学。他的言行和作品,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具有某种若有所思的生涩。所记的一件事是,二十年前毕业创作时,他所绘的一幅油画,在重叠堆积的椅凳上面,横呈着一具女性胴体。因为没有模特,全赖他自己的想象而成。大家对着画作,新奇而懵懂,他则讲述着自己对于青春和生命的种种体悟,虽然不能全解,但在那时的心里,早已深知他对艺术理解的老道和早熟。

毕业之后,同学们散布乡下,相见甚少,在各自狭小的境遇中,迂回周旋,调适生计。由于早年在书画上的慧定,刘斌一直未能偏移求索的轨道。马振西、宋志贤、袁寅章、陈垠仓,这些卓有所成的书画家,都曾给少年时期的他以不少启益,尤其促动了他昂扬的艺术自信。以致“悬纸四壁、涂抹纵横”。1997年,刘斌获得进修机会,到咸阳得识杨智仓、王洪涛诸师,并间接受教于王鸿绪、陈子林等先生。由于清孤散淡的天性使然,他偏爱意笔大写,溯追稚拙苍朴之趣。中师时对书法的接触,是以单纯的功能性为指向,确切说,当是一种写字训练更为恰当。毕业后,刘斌荒居太白山脚下,决意对此前的简单意识予以补充和修正。那时,他醉心于伊秉绶古隶和邓石如篆书,三年之中,埋首挥写,堆纸如山。这段时间心无旁骛的书法训练,不仅增进了他对柔性工具的技巧性把握,同时也修正了他此前偏向西方艺术的心路,使他对中国传统有了新的认知,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对写意表达的把握。而且,他也由此踏上了中国书画的道途。近年来,他又受甘肃赵辉先生恩示,对于书画互补的原理更有体悟,为了进一步提升写意绘画中线条的质感与精神,他开始转入对草书的临习,在诸家中他起初倾心于王镛先生的草书,敬其传统根深而拓开一面书风先河。后经指引转学章草,并付诸了大量的临摹之功,但他的主张是学理而不泥表,意在从法书的内部结构和文化气脉上切入。随着年岁渐长,阅历既增,刘斌对传统愈加敬畏,同时也广交艺友,眼界阔开。所谓“海纳百川、壁立千仞”,没有虚怀若谷的心境,则难臻高深。在艺友中,刘斌择善而亲,杂涉博引,书印先后得到张永红、罗小平指点,国画则多受陈子林、刘星、谢辉、王洪涛、王尊农、李升运、郑玉林、李哲等师友启益。

显而易见,在艺术的认知和接纳上,刘斌没有受囿于一隅之偏,而是尽可能地拓宽视野与内心,并试图在宽阔的艺术体认上坚定自我的心灵感知与判断。他重视画面的形式要素,认同吴冠中先生的形式理论,对于视觉艺术而言,形式要素应是最为直观的语言质素,同时,他更追求绘画形式表层下隐潜的精神质素,这种质素有着文化上的共性感知,但更是个人对于文化审美的吐故纳新。他是个常有困惑的人,面对纷扰杂芜的当下美术圈,也有“云深不知处”的尴尬和疑己。有学者曾对中国传统艺术格局提出“辫子股”的结构理论,而在当下,这种宏大的理论观点或许已经难概其全。当下艺术界,似乎更像是经纬交错的织物,并置的、甚至无序的多元交织,形成了新的时代艺术景观。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中,很多抽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都已改变,高远的视野固然需要,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“退而结网,食桑吐丝”。

九年前,刘斌转职进入青少年活动中心,虽仍是恪守一份教职,但使其能够更加专注于书画的临习与创作。手追心摩,昼夜不舍。尤其在章草和写意花鸟上甚合己意、颇有心得。对于自己的心性和作品,刘斌有过自述:“因小时曾有过继经历,骨子里抑郁和不舒展,作品往往和人一样面冷,有时晦涩。少时偏执偏激,爱走极端。思维发散细密,属内敛压抑低沉的感觉,而使作品有琐碎之嫌,整体感欠佳。随着年岁渐长,略有改观,但秉性难改,艺境难臻……”

如果说,少年时的恣意烂漫是才情的单纯外化,而人近中年,则多了份“如锥画沙”的迂回和劲涩,生活艺事皆在心胸。正如刘斌所感悟的那样:“书画和人生正走在趋于熟练的状态,任有言不尽意,任有偏执懊恼,胸中几多气象仅成之一二,还要靠偶尔的灵感青睐。”他说自己的作品还谈不上笔墨语言、符号和图式,而只是在传统和现代的边缘找到了暂时停留的缝隙,是不地道的传统,其中还杂有些许现代的味儿。

书为心画、言为心声。除了技术的磨砺之外,艺术作品最终应是个体的心性外化。刘斌言行自少年时就有特立之感,不落俗套。从其画作中,我亦能感受到“孤冷清虚、散淡奇逸”的趣味,希望这些词汇能够是对刘斌画味的恰当概括,同时也祝愿老同学能在书画道路上日臻完善,达到自己所期的理想之境!


张西昌    美术学博士  西安美术学院教师

2015年1月5日

刘斌作品欣赏:


《偶也拾得清野趣》


《倾情花》


《观天象》


《荷塘清趣》


《君子图》


《关中老农》


《道德经选抄》


《老子学说》


《何绍基联句》



大笃堂文房四宝精品系列

    联系我们

  • 电话号码:13632655486
  • 地址:深圳宝安福永街道德丰路118号彬业大厦3楼
  • 联系QQ:4251457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