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 工 作 做 到 位
- 2017-05-16 12:04:00
- 辛海
-
转贴 1622
第一章 工作到位:优秀员工的生存法则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标准。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,军人的职责是保卫祖国,教师的职责是培育人才,工人的职责是生产合格的产品……社会上每个人的位置不同,职责也有所差异,但不同的位置对每个人却有一个最起码的工作要求,那就是:把工作做到位。
· 前言
· “做到位”是最起码的工作标准
· “不到位”的背后是低效与浪费
· “差不多先生”的悲剧
· 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
· 魔鬼都藏在细节中
· 只有做到100%才算合格
第二章 自我检测:你的工作为什么不到位
在现代社会,我们对工作最需要做到的就是“精通”二字。掌握自己职业领域的所有问题,使自己比别人更专业,在工作上更精通,你就有可能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升职和加薪的机会。浅尝辄止和不求甚解,只会让我们在“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”时,功败垂成,抱憾终生。
· 浅尝辄止:懂得工作中的皮毛
· 虎头蛇尾:不能把工作做完整
· 投机取巧:不愿意付出相应的努力
· 马虎轻率:工作不能精益求精
· 眼高手低:不能踏踏实实地工作
· 循规蹈矩:只会完全按指令工作
第三章 明确目标:工作是为了你自己
没有目标,我们的梦想便是无的放矢,无处依归。有了目标,才有斗志,才能开发我们的潜能,也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到位。
· 明确你的工作目标
· 专注才能更专业
· 你在为自己工作
· 按最高标准要求自己
· 用全部的激情把工作做到位(1)
· 用全部的激情把工作做到位(2)
第四章 态度第一:每份工作都值得做到位
无论你从事的工作多么琐碎,都不要轻视它。所有正当合法的工作都是值得尊敬的。只要你诚实地劳动,没有人能够贬低你的价值,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。
· 没有卑微的工作,有卑微的工作态度
· 认真工作才是真正的聪明
· 每一份工作都值得做好
· 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
· 坚持比别人多做一点点
第五章 自动自发: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
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职尽责还是浑浑噩噩,而这又决定了他工作成绩的好坏。如果在工作中,我们每个人都对工作充满着责任感,对出现的问题设法去解决,把每一份工作都做到位,那么,我们将会赢得更多的尊敬和荣誉。
·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
· 在其位则应谋其事
· 找准自己的位置
· 积极主动,把职业当事业
· 尽职尽责才能把工作做到位(1)
· 尽职尽责才能把工作做到位(2)
第六章 高效执行:把工作落实到行动上
· 不要被拖延捆住手脚
· 服从,才能高效执行
· 要事第一,要务优于急务
· 知道更要做到
· 用行动收获一切
第七章 注重细节:把每件小事都做到位
· 伟大来自平凡
· 工作之中无小事
· 别以为小错就不是错
· 把每一个细节做到位
· 拒绝浮躁,做事不贪大
第八章 超越平庸:为自己的事业跑起来
· 把平凡的工作做到位就是不平凡
· 这一生都是你的机会
· 用创新的思维激活自己
· 学习的脚步不能停歇
· 融入团队,与团队一起成功
前 言
对于现代的国人来说,也许最应该强调的两个字就是——到位。可以说,中国并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,但真正缺乏的是那种能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到位的执行者。
不知道是由于历史的因素,还是因为教育的原因,在中国的企业里,越来越多的员工只管上班不问贡献,只管接受指令不顾成效。他们得过且过、应付了事,把事情做的“差不多”就行;他们能拖就拖,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;他们粗心大意、浅尝辄止、投机取巧、眼高手低……
我想,把工作做到位是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准则,也是每一个人做人的基本要求,在工作中,只有把工作到位,才能提高工作效率,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,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。
我们现实工作中,经常由于没有把工作做到位,而最终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灾难,如:
建筑时的一个小小误差,就可以使整幢大楼轰然倒塌;
随意丢到地上的烟蒂,可以令整幢房屋化为灰烬;
生产线上的工人的一点点误差,就会使一批产品统统报废;
……
工作中,任何环节做得不到位,都将事关大局,影响深远。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,都是企业运转的重要环节,每个人的工作质量都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。也许,因为前台的接待工作不到位,导致上门拜访的客户拂袖而去;也许,因为销售人员的沟通不到位,导致客户另寻他家;也许,因为售后的服务工作不到位,导致合作多年的老客户也终止合作。为此,我们必须要求把做到位作为我们最基本的工作标准,让每一个员工都牢记在心。
把工作做到位,既是对公司负责,也是对自己负责,同时还是对社会负责。本书针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建设和实践的需求,阐述了把工作做到位的重要性,剖析了工作不到位的种种表现,最后告诉读者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到位。
其实,把工作做到位并不难,只需要你端正工作态度,比别人多做一点点,多些对工作的热爱,多些责任和主动,就可以把工作做到位。决心将工作做到位的人,不但能为自己赢来无数成功的机会,而且还会拥有灿烂丰盈的人生!
辛海
2007年10月
第一章 工作到位:优秀员工的生存法则
“做到位”是最起码的工作标准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标准。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,军人的职责是保卫祖国,教师的职责是培育人才,工人的职责是生产合格的产品……社会上每个人的位置不同,职责也有所差异,但不同的位置对每个人却有一个最起码的工作要求,那就是:把工作做到位。
现代职场中,很多企业的员工凡事都得过且过,工作总是不到位,在他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:
——5%的人不是在工作,而是在制造矛盾,无事生非=破坏性地做;
——10%的人正在等待做什么=不想做;
——15%的人正在为增加库存而工作=“蛮做”、“盲做”、“胡做”;
——10%的人没有对公司做出贡献=在做,但是负效劳动;
——20%的人正在按照低效的标准或方法工作=想做,但不会正确有效地做;
——只有40%的人属于正常范围,但绩效仍然不高=做不好,工作不到位。
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这样一番话: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六遍桌子,他一定会始终如一地做下去;而如果是一个中国人,一开始他会按要求擦六遍,慢慢地他就会觉得五遍、四遍也可以,最后索性不擦了。中国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工作不认真、不到位。每天工作欠缺一点,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。
有一次,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访问韩国,被安排去一家面粉企业参观。然而就是这次普通的参观,给了他很深的刺激,回国后好几个晚上都难以入眠。
这家面粉厂属于西杰集团,每天处理小麦的能力是1500吨,却只有66名雇员。一个只有几十名员工的小厂,其工作效率之高令刘永行惊叹不已。在中国,日生产能力只有几百吨的企业,但员工人数却高达上百人。希望集团的效率相对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标准,但250吨日处理能力的工厂也有七八十名员工,人均日生产能力仅有韩国工厂的六分之一。
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奥秘,刘永行与这家工厂的管理层进行了深入的交谈,了解到他们也在中国投资办过厂,地址在内蒙古的乌兰浩特。当时的日处理能力为250吨,员工人数却高达155人。同样的投资人,设在中国的工厂与韩国本土的工厂生产效率居然相差10倍,效益自然也就不会太理想,磨合了一段时间,觉得没有改善的可能性,就将工厂关闭了。
两家工厂的效率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呢?是设备的先进程度不同?不是。相反,韩国本土工厂是20世纪80年代投入生产的,而内蒙古的合资厂却是在90年代建起来的,设备比原厂还先进。是管理方法的问题?也不是。工厂的主要管理层基本上都是韩国人。恰好,刘永行遇到了那位曾在内蒙负责的韩国厂长。
怀着极大的好奇心,刘永行特意请教这位厂长:“为什么同样的设备、同样的管理,设在中国的工厂却需要雇佣那么多人呢?”
那位厂长回答很含蓄:“也许是中国人工作不到位吧。”而正是这么一句轻描淡写的话,却让刘永行回国后彻夜难眠。他知道,当着一群中国企业家的面,那位厂长的话已经是十分客气了。在这句看似平淡的话背后,一定藏有许多难言之隐,一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管理问题。
仔细想一想,与韩国人相比,中国人工作的态度无疑存在很大的差距。韩国人做事总是手脚不停,只要自己手头的工作做完了,就一定安排别的事做。他们是一专多能,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岗位比较空闲,就会做一些其他的事情,以节省人力。而在中国大部分企业中,则存在许多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差不多就够了的想法,所以我们的效率就低了。
可以说,把工作做到位是每个员工最起码的工作标准,任何一家公司都需要把工作做到位的员工。各行各业,无不在呼唤能自主做好手中工作的员工。齐格勒说:“如果你能够尽到自己的本分,尽力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,那么总有一天,你能随心所欲从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。”反之,如果你凡事得过且过,从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,那么你永远也无法达到成功的顶峰。
“不到位”的背后是低效与浪费
歌德曾在他的叙事歌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:
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,途中发现了一块破烂的马蹄铁,耶稣让彼得把它捡起来。彼得懒得弯腰,假装没听见。耶稣没说什么,就自己捡起了马蹄铁,用它从铁匠那里换来3文钱,然后又用这钱买了18颗樱桃。
两人继续前行,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。彼得渴坏了,耶稣于是就有意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掉出一颗,彼得一见,赶紧捡起来吃掉。耶稣边走边丢,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。耶稣对彼得说:“当初你弯一次腰,就不会有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。”
同样,在工作中,如果我们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,那么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,我们的工作将会变得更高效。
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:为了尽快结束工作,我们迅速地把某件事情做完,没有过多地考虑细节问题,最后却不得不重头再做一遍;为了图省事,我们把垃圾随便扔在地上,清洁人员却不得不重新捡起来,再扔一次。有时候我们浪费的是别人的时间,有时候我们浪费的则是自己的时间,而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工作一次做到位。
从前,有一位地毯商人,看到有块地毯中央隆起了一块,便动手把它弄平了。但是在不远处,地毯又隆起了一块,他再把隆起的地方弄平。不一会儿,在另一个地方又隆起了一块,如此一而再、再而三地,他试图弄平地毯,直到最后他拉起地毯的一角,看到一条蛇溜出去为止。
很多人在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时,只是把问题从系统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,或者只是完成了一个大问题里面的一小部分。比如,工厂的某台机器坏了,负责维修的师傅只是做一下最简单的检查,只要机器能正常运转,他们就不会对机器做彻底清查,只有当机器完全不能运转时,才会引起人们的警觉。这种只满足于小修小补的工作作风实际上就是没有把工作做到位,而这样做的结果则是导致工作的低效和资源的浪费。
在工作中,许多人都有一种只完成工作的某部分,就把工作停止放在一边的习惯。而且他们充分相信,他们似乎已经完成了什么。然而,事实却并非如此。比如足球运动员如果在临门一脚的刹那间停了下来,收回了脚,那么就会前功尽弃,白白浪费力气。
工作不到位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,而且也会给别人带来麻烦,有时甚至还会给上司带来工作上的不便,因为对于公司安排你去做的工作,如果你不去做,你的上司就要去做;如果你做不到位,他就要帮你重做。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,公司花了高薪聘请你的上司,成本远在你之上,他花一小时所创造的工作价值可能值你一天所创造的工作价值。从工作效率上讲,当你花时间做完了一件小事,上交领导之后,你的上司发现你的工作没有做到位,那么他就需要花时间去补充、修正,这样一来,不仅浪费你的时间,而且还占用了别人的工作时间,所以你最好还是尽力把工作一次性做到位。因为你把工作做到位了,上司就不需要花费时间进行修补了,这样大家的工作效率都会提高。
可以说,在工作中,低效率或者无效率所造成的隐性浪费是非常大的,比如原来只要一个人承担的工作,由于不能把工作做到位则需要两名以上的人员来完成;本应该正确完成的简单工作,由于工作没有做到位而出现差错等,这些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行为,这些都是因为工作没有做到位所造成的损失。更可怕的是,这种错误还会被人们用各种各样的借口、理由来掩盖住,从而导致其反复发生,造成更大的浪费。
在工作中,我们可以容忍创造性的失误,但决不允许由于工作没有做到位而反复发生低级的错误。
“差不多先生”的悲剧
每个企业都可能存在这样的员工:他们每天按时打卡,准时出现在办公室,但是却没有及时完成工作;他们每天早出晚归、忙忙碌碌,却不愿精益求精,把工作做到位。对他们来说,工作只是一种“差不多”。
1924年,胡适先生就发表了《差不多先生传》,深刻地描绘了这种人的心理:
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?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,他姓差,名不多,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。你一定见过他,也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。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,因为他是全国人们的代表。
“差不多先生”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。他有一双眼睛,但看得不很清楚;有两只耳朵,但听得不很分明;有鼻子和嘴,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;他的脑子也不小,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,他的思想也不很缜密。
他常常说:“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,何必太精明呢?”
他小的时候,妈妈叫他去买红糖,他却买了白糖回来。妈妈骂他,他摇摇头道:“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?”
他在学堂的时候,先生问他:“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?”他说是陕西。先生说:“错了,是山西,不是陕西。”他说:“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?”
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,他也会写,也会算,只是总不精细,“十”字常常写成“千”字,“千”字常常写成“十”字。掌柜的生气了,常常骂他,他只是笑嘻嘻地说:“‘千’字比‘十’字只多一小撇,不是差不多吗?”
有一天,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,要搭火车到上海去。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,结果迟了两分钟。火车已在两分钟前开走了。他白瞪着眼,望着远去的火车上的煤烟,摇摇头道:“只好明天再走了,今天走同明天走,也还差不多。可是火车公司未免也太认真了,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,不是差不多吗?”他一面说,一面慢慢地走回家,心里却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。
有一天,他忽然得了一种急病,叫家人赶快去请东街的汪大夫。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,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,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。“差不多先生”病在床上,知道寻错了人,但病急了,身上痛苦,心里焦急,等不得了,心里想道:“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,让他试试看吧。”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,用医牛的法子给“差不多先生”治病。不一会儿,“差不多先生”就一命呜呼了。
“差不多先生”差不多要死的时候,断断续续地说道:“活人同死人也差……差……差……不多……凡事只要……差……差……不多……就……好了,何……何……必……太……太认真呢?”他说完这句话,方才绝气。
他死后,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,想得通,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,不肯算帐,不肯计较,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,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,叫他做圆通大师。
现在看看我们周围,“差不多”心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,而是依然普遍存在。在工作中,如果领导要求一位员工将手中的工作做好、做到位,换来的回答(虽然只是嘴上咕哝)最常见的是:“差不多就行了,何必那么认真呢?”可以说,这种“差不多”心理所反映出来的实质,就是人们没有深刻认识到把工作做到位的重要性。
但是,一个由许多人组成的公司是经不起连续差1%的“差不多”的。由上到下传达一项任务,如果一个人差1%,下一个人又差1%,这样传下去,等到真正执行任务的人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,恐怕这项任务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,而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工作也就可想而知了。同样,当由下向上传递一项建议的时候,如果每一层的人都抱着“传递得差不多就可以了”的心理,最后传到最高层那里,你的建议就可能变成了一项对你惩罚的措施了。
“差不多”心理要不得!我们每个人、每个企业,都要努力避免陷入到这个误区当中去。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要多问自己几次“真的可以‘差不多’吗?差的那一点会给自己、给公司、给顾客带来什么害处?”而应该努力去把工作做到位。
其实,很多时候,我们所缺少的并不是技术、设备、流程和理念,而是一种尽力把工作做到位的执著精神。只要我们每个人抱有消灭“差不多”的决心,把自己的工作完全做到位,那么,公司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将指日可待。
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
古罗马的恺撒大帝有句名言:“在战争中,大事件都是小事情造成的后果。”这句话换成我们中国的警句大概就是“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吧!
1967年8月23日,苏联的“联盟一号”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,突然发生了恶性事故——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。最后苏联中央领导经研究决定: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。当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沉重的语调宣布,宇宙飞船在两小时后将坠毁,观众将目睹宇航员弗拉迪米?科马洛夫殉难的消息后,举国上下顿时都被震撼了,人们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。
在电视上,观众们看到了宇航员科马洛夫镇定自若的形象。这时,科马洛夫的女儿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,她只有12岁。科马洛夫说:“女儿,你不要哭。”“我不哭……”女儿已泣不成声,但她强忍悲痛说:“爸爸,你是苏联英雄,我想告诉你,英雄的女儿会像英雄那样生活的!”科马洛夫叮嘱女儿说:“你学习时,一定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小数点。‘联盟一号’今天发生的一切,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……”
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,距离宇宙飞船坠毁的时间只有7分钟了。科马洛夫向全国的电视观众挥挥手说:“同胞们,请允许我在这茫茫的太空中与你们告别。”
虽然只是一个小数点的错误,但却导致了永远也无法弥补的悲壮告别。
移动访问
|